沥青废气处理方案 沥青废气来源 沥青烟排放源很广,产生来源如下: (1)炼焦、炼油等产生沥青的工业热加工过程; (2)加热沥青以制取沥青产品的过程; (3)加热沥青用以铺设道路、修补房屋或作防腐涂料的过程; (4)加热或燃烧含有沥青的沥青制品、石油、烟煤、木材、油页岩的过程。 沥青废气特点 (1) 沥青烟气的特点是易粘附,在一定温度之上易燃爆。在沥青烟气的收集、输送及消烟过程中,较易粘着管道及设备表面形成液态至固态沥青。固结后的沥青很难清除掉,往往造成管道堵塞、设备破坏,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。 (2) 沥青烟气组分较为复杂,随沥青来源不同而异。沥青烟气中既有沥青挥发组分凝结成的固体和液体微粒,又有蒸气状态的**物,部分**物是高分子聚合物,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。 (3) 烟气中含有多种**物,包括碳环烃、环烃衍生物及其它化合物,有不少对人身健康有危害作用。 (4) 沥青烟含有苯并芘、苯并蒽、咔唑等多种多环芳烃类物质,且大多是致癌和强致癌物质,粒径多在0.1~1.0μm之间,较小的仅0.01μm,较大的约为10.0μm,其是以3,4-苯并芘为代表的多种致癌物质。其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是附着在8um以下的飘尘上,通过呼吸道被吸人体内。 方案设计原则: (1)协助企业采用科学合理的收集方式,在达到收集效果的前提下,尽量减少气量。 (2)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、新设备,结合企业的现状和管理水平采用先进、可靠的污染治理工艺,力求运行稳定、费用低、管理方便、维护容易,从而达到彻底消除废气污染、保护环境的目的。(2015-01-01) (3)妥善解决项目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,避免二次污染。 (4)严格执行现行的防火、安全、卫生、环境保护等国家和地方颁布的规范、法规与标准。 (5)选择新型、高效、低噪设备、注意节能降耗。 (6)总平面布置力求紧凑、合理通畅、简洁实用。尽量减小工程占地和施工难度。 (7)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设计规范、标准,重视消防、安全工作。(GB16297-1996) (8)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法律、法规及产业政策要求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,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。 方案设计依据: (1)业主提供的与本项目有关的资料 (2)《*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》(2015-01-01) (3)《*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》(2016-01-01) (4)环境空气质量标准(GB3095-2012) (5)*人民共和国**令*72号《*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》 (6)《国家环境保护“十三五”计划》 (7)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(GB16297-1996) (8)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4554-1993) (9)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》(GB50483-2009) (10)《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》(GB50019-2003) (11)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GB50016-2014) (12)《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》(GB50052-2009) (13)《工业企业挥发性**物控制排放标准》DB13/2322-2016 设计排放标准:沥青烟 排放量 每小时0.18KG 排放浓度 每立方40毫克 处理工艺: 拟处理的沥青废气考虑运营成本及安全性,方案工艺路线拟采用以“通风系统(风机、收集罩、管道)+除烟系统(电离捕捉器)+深度净化系统(吸附脱附+催化燃烧)”为核心工艺来处理该废气。 工艺流程: (1)经收集之后的废气进入到电离捕捉器中,当烟气通过时,烟气中的尘埃和焦油在电荷作用下被电离,向带有电荷的金属线和管壁运动,并失去电荷,在重力的作用下,落到电离捕捉器底部流出,从而使污染物得以降解去除。 (2)经捕捉后的废气进入深度净化系统中,当活性炭吸附器接近饱和时,用热气流对活性炭吸附器进行解吸脱附,将**物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。在脱附过程中,**废气已被浓缩,浓度较原来提高几十倍,达2000ppm以上,浓缩废气送到催化分解装置,最后被成为CO2与H2O排出。